餐桌上不能談政治?
我的德國家人卻是時常“吃晚餐配政治”,談笑風生自在得很。後來從女兒新學校發現,這根本就是從教育扎根的習慣。
他們在歷史課堂上不背誦年份,但討論歷史事件“為何”產生。他們會花上好幾堂課,從不同角度分析為什麼會有“奴隸制度”的產生,以及黑奴解放運動如何改變美國文化,也會討論希特拉當時為什麼能夠成為德國的統治者,哪些事件鞏固了他的地位,而他又採取了哪些政治手腕。當前德國最多人關心的難民與移民問題,也是課堂上討論的重點,老師並不會直接告訴他們移民政策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因為這正是要留待學生自己去思索與探究的,老師會要他們去理解各個族群為何會產生這些不同的觀點。
【摘自:〈晚餐時不談政治?我家的“餐桌辯論練習”〉,凱若Carol Chen,獨立評論@天下,二○一九年十月十二日】
不知由何時開始,與家人討論政治成了一件難度極高的事,一句“安樂茶飯”,更彷彿婉拒了政治話題出現在餐桌之上的可能。但其實不是能不能談,而是怎樣談。
作為社會上的一分子,我們多少會受政治的影響,所以,“政治與我無關”一說站不住腳,只是無論我們如何看待政治,也必須認清一點:每個人基於自身背景、經歷的不同,都會形成其對政治的一套見解和取態,無分高低。我們都需要謹記這種“差異”的存在,好好尊重。撇除“差異”外,另一個重點是“勝負”。政治議題之所以會令“安樂茶飯”這事變得艱難,因為大家都堅信自己的想法才是真確無誤,只是世間事又怎可能有全然的對與錯?
放下勝負,擁抱差異,好好尊重,若然做到這三點,誰說政治不能成為出色的調味料?
穆 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