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街有食神
澳門的特色和底蘊,不僅顯露在五光十色的酒店地標上,還隱匿在逾百年歷史的老街深處。昔日繁華興盛、車水馬龍的十月初五日街,如今依舊特色店舖櫛比、茶樓食店林立。經濟局推出的“特色店計劃”,正是從這條街起步,幫助小店提質加速,營造“客似雲來”的氛圍,打造“賓至如歸”的口碑。初步評定四十一家,分餐飲、零售兩類,分別為廿四間及十七間。
粵曲茶座 懷舊點心
廣東人愛“一盅兩件”,十月初五街上的傳統茶樓可飽餐一頓。超過七十年歷史的“大龍鳳茶樓”,店內陳設如時光倒流般,洋溢着濃濃的復古味。不但如此,它保留着澳門碩果僅存的粵曲茶座。一個小小的舞臺,每日下午設有粵曲茶座時段,品着香茗,來一籠古法雞球大包、一碟新鮮出爐的蓮蓉酥作茶點,來一段“今日龍鳳店,擺下龍鳳宴”的粵曲小調,這熱熱鬧鬧的老茶樓果真是粵曲迷的天堂樂土。
沿十月初五街往新馬路走,到新埗頭街位於東亞酒店內的“蘭香閣”,滿載濃郁的懷舊氣氛。提着雀籠、哼着小調的老伯伯,手執報紙、拄着拐杖的老公公,不難發現這老店確多捧場客。老字號的魅力還有牆上一排排用毛筆字手寫的菜單、竪排印刷的粉紅色點心紙,盛滿一籠籠熱氣騰騰點心的點心推車、手捧新鮮出爐點心嚷着埋枱推介的阿姨,對於年輕一代而言,滿滿都是逐漸淡忘的珍貴回憶。加上傳統又質素高的舊式點心如豬潤燒賣、蛋黃米雞等,確實是懷舊一番的好去處。
竹昇打麵 瑤柱蝦麵
品茗需時,嘗美食實在也能簡單快捷。“蘭香閣”附近的“豬肚雞”小店,以清朝康熙年間御膳房的養生名菜豬肚雞爲招牌,此菜內藏乾坤,奶白濃湯用豬肚雞肉加藥材熬製,湯滾落雞,嫩滑肉香,再撒上胡椒,味蕾大開。
廣東人愛竹昇麵,有半個世紀歷史的“黃枝記”雲吞麵,創始人黃煥枝的竹昇打麵技能,上世紀四十年代師承於廣州,五十年代末遷店到澳門,以銀絲細麵、蝦子清湯名揚濠江。其後繼續鑽研竹昇打麵之道,對選料用材,更是一絲不苟。“黃枝記”的雲吞麵皮薄、滑,雲吞包入一整隻肥美蝦子,誠意十足,麵條在蝦子清湯下滑順可口,軟中帶韌,的確不愧是鎮店之寶。
想感受下廚樂,專賣各式各樣生麵餅的“喜臨門”一定令你收穫滿滿。淺棕色的瑤柱蝦子麵、蟹子麵,綠色的菠菜雞蓉麵,黃澄澄的全蛋麵、加蛋麵,仿似來到麵的博物館。店舖經營逾六十年,它的過人之處,是麵條咬落不止爽口,而且韌性十足,夠彈牙,柔韌度高。最受歡迎的蝦子麵,因爲製麵過程中已經調味,煮起來方便非常,滾水淥一淥就可以上枱。
酥皮蛋撻 文青文創
毗鄰“黃枝記”的“滄州咖啡小食”以蛋撻出名,作爲澳門最早期的老冰室之一,一直堅持人手製作,爲客人做出最有溫度的食物。店舖自現任老闆七十年代接手至今,已經超過五十年的歷史。據說酥皮蛋撻能做足二百四十三層,鬆化而不厚,蛋漿滑溜濃郁,配上一杯消膩普洱茶,是許多澳門老街坊的下午茶首選。
位於十月初五街口的“牛記咖喱美食”,是不少遊客來澳門必去的店之一。顧名思義,該店的招牌菜少不了咖喱牛腩,燜得入味非常,咖喱汁濃香刺激,令人食指大動,垂涎三尺。
穿梭舊區小街,還可以大膽探尋風格各異的新潮小店。素食專門店“VEGA VEGA 我行我素”打破大衆對傳統齋菜的乏味印象,打造不一樣的素食。
置身於十月初五街上,總是令人聯想天上的月亮?特色文創手信店“O-Moon”有着月圓之意,藍白配色手繪風格店的佈置吸引人,售賣的紀念品多數以葡國青花磁磚和月亮爲主題,別致而帶有文青風。細心惗一下,O-Moon還有“澳門”的諧音,在欣賞澳門特色的設計時,亦能同時認識及讀出“澳門”的粵音。
手打酥餅 橱櫃百味
昔日的十月初五街百業興旺,貨如輪轉,不少堅守至今的老店依然有一班街坊客。專做嫁娶禮餅的“品芳餅家”,逾八十載製餅事業,經歷了三代人的耕耘努力。家有喜事的老街坊,總會第一時間想起包了蓮蓉餡的紅菱酥、椰茸餡的白菱酥、子薑皮蛋的酥餅,每一件均堅持人手打造,件件餅都是師傅的用心傑作。另一近年冒起的餅食品牌“十月初五”亦誕生於此街,既傳承古法工藝,亦結合現代技術,用心烘焙地道餅食。
講到舊式店舖,豈少得“時香”,賣花生、瓜子賣足五十八年,澳門可算是唯一。縱使周邊的店舖已經都換上新顔,“時香”保留着六十年代的風格,濃濃的人情味就蘊藏在放滿花生的鐵皮車裏,加上背後的木製橱櫃,南乳、甘草、魚皮、蝦子、麻辣、芥辣、鮑魚等口味的花生目不暇給。據說老闆堅持不添加防腐劑的承諾,花生雖然放不久,但卻因爲保留了“老味道”而備受青睞。
發掘驚喜好物的機會總是無窮無盡。如主打初榨冷壓椰子油、純椰奶、香料等斯里蘭卡和中東有機農産品的“泛亞貿易行”;六十多年來仍堅持售賣老上海香皂、花露水,中華牌鉛筆等老國貨的“中國國貨公司”;還有數十年來代理中國茶葉進出口公司近九成澳門市場零售的“華聯茶葉”;將韓式化妝護膚潮流延伸來澳的“Sweet Joy甜着幸福”。
明火豆漿 獨創抓餅
果欄街除了生果,還有一碗街知巷聞、滑嫩軟綿的豆腐花,說的就是“榮記”。食肆是否受歡迎,關鍵在於對食物品質的態度。“榮記”時至今日依然秉承傳統,堅持明火製作,由選料以至磨豆煮漿、撞漿成型等過程都親力親為。難怪能做出號稱全澳最滑的豆腐,如絲幼滑,充滿豆香,亦充滿驚喜。
潮流新人類來到舊區亦會有新發現,“尚堂”的日本卷蛋、日式芝士半熟流心撻捲起正宗東瀛風,皆因其選用日本宇治抹茶製作。還有每季用日本當造水果製成的各種甜點,季節限定,手快有手慢無。
小時候最愛食炭爐雞蛋仔,一啖一個剛剛好。果欄街的“鐵餅號”新創了不少味道,獨創的雙重巧克力加奧利奧、宇治抹茶加麻糬,還有黃金鹹蛋味。手抓餅系列不乏新意,拉絲芝士蛋花生醬煉奶手抓餅、芝士蛋雞扒手抓餅,款款盞鬼過癮,而且鹹甜味道平衡得剛剛好,到下午茶時間,不妨行入舊區飽餐一番。
文:悅 言
(圖片摘自經濟局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