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即“關係”
作為位於路環客商街上的“偶戲館”的開幕演出,《
Lone TogetherⅡ獨在一起》不管劇名或演出內容都是比較“文藝”的,如果從固有的“社區藝術”思維去考量,“滾動”於二○一九年演出的《
海盜婆》可能更適合。不過“天時地利人和”不是常常會出現,而且“社區”與劇場/藝術的關係,其實並不能完全以作品的結果去評鑑。
台灣民眾劇場工作者曾靖雯在最近一期《劇場 · 閱讀》的文章中,便提出“社區劇場的觀看之道”並不在於“結果”,而是“權力關係”。而在社區劇場中,民眾雖被看成主體,“但是中間有更多劇場工作者與成員之間的權衡折衷、討論說服、挑戰及衝突,很難被描述,所以比較少出現在論述中”。
就現時澳門出現的“社區藝術”而言,粗略地可分成兩大類:一、藝術活動/藝術家進駐,令社區更具文藝氣息;二、強調社區的文、史脈絡,以藝術作為呈現媒介。正如文初提到造船工藝文化協會的“澳門路環荔枝碗造船業展示館”則屬於後者,“滾動”這幾年在路環的工作,則跨足兩者之間。然而這前後兩者並不矛盾,更重要的是背後是否開放了一個藝術工作者與社區民眾之間“權衡折衷、討論說服、挑戰及衝突”的關係,從演出前街坊鄰里的反應來看,“滾動”在這個關係上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戲偶館”開幕之後,路環的藝文活動仍然持續,零距離合作社正開展着長達半年,結合戶外體驗及一人一故事劇場的“植言物語”計劃;而五月澳門藝術節中夢劇社的《路 · 遊 · 戲》再跟觀眾一邊走路一邊演繹荔枝碗村造船業的歷史。回想從二○一三年在疊石塘山開始的“守護路環”行動,再到近年公眾對荔枝碗村造船廠片區的關注,路環正從過去作為“澳門人的後山”的附屬景點,漸漸顯現出一幅更有個性的人文風景。
(人文路環 · 四 · 完)
踱 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