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意謠言破壞印度食油供應鏈
《彭博觀點》說,一個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上千年形成和發展出來的飲食文化,竟然與本地生產沾不着邊,確實讓人摸不着頭腦。但筆者懷疑,這是印度在英國長時間殖民統治期間,所形成的不以地方生產食材為考慮,而以大英帝國在全球殖民地所產出為“王土所產”的概念:印度就是大英帝國殖民地其中一個消費市場,糧食原材料可以在其他殖民地運至,也就無需自己栽種了。
過去一年,這種不健康的依賴已開始產生不良影響:東部和北部的芥末油,西部和中部的花生油,以及南部的芝麻油和椰子油,在進口量大幅上漲百分之四十四後,價格直線上升。印度主要從印尼、馬來西亞進口棕櫚油;從阿根廷、巴西、美國進口大豆油;從烏克蘭和俄羅斯進口葵花油。
去年新冠疫情在印度肆虐,可是食油價格卻上漲了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四十五。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是這些過去用作糧食的作物,如今有了另一個用途:生物能源。這都在拉高餐桌上的食用油價格。
再說去年馬來西亞遭遇澇災;巴西遇上乾旱;阿根廷港口工人大罷工等,都直接威脅到印度人民餐桌上的營養。過去一年,貧民因為冠狀病毒大流行,經濟停頓,失去生計,他們攝取的蛋白質急劇下降。
印度人在疫情期間反而向外國進口大量食用油,其中一個原因相當可悲,竟然有人在社交媒體散播謠言,蓄意詆毀本土用冷榨、過濾方法提取的食用油,指其含飽和脂肪,是危險的食用油。結果,謠言摧毀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建立的、自給自足的印度食用油供應鏈。消費者對進口的提煉油趨之若鶩。
(人口大國需求殷:未來糧價一路向北 · 二)
沈 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