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團接連受衝擊 深思未來勿遲疑
繼政府封閉轄下所有活動場地之後,上星期幾個資助澳門文化藝術活動的主要政府機關,相繼出了批示,內容基本相同,統一口徑:針對疫情的變化,呼籲所有單位取消或暫停舉辦受資助的活動,包括於澳門以內及以外舉行的互訪交流、表演、研討會、講座、工作坊、培訓等可引致人群聚集的活動,範圍甚廣。如果硬要舉行,可能會被取消資助。
批示一出,不少藝團陣腳大亂。這次活動暫停,跟上年疫症初發時相比,看似相同但影響更廣。
上年的二、三月份,是民間藝團的淡季,活動不多,暫停的年度活動,仍有一段頗長的時間去應變。而每年的八、九月份,是文化活動最鼎盛的旺季,受影響的藝術團體更多,而當中有些活動是有時限性的,例如針對暑期舉行的活動,又有些是在海外就讀的藝術工作者暑假回澳,和本地藝術工作者合作而成的,無法將活動延後。
有些沒法延後的藝團,急急覓地進行錄影,希望能在網上播放,至少不會浪費了藝術工作者的心血。在資助機構的指引中,提到受資助單位如有需要繼續舉辦活動,應透過線上形式舉行或不會引致人群聚集的方式進行。有藝團詢問相關部門時,回答是就算是錄影,也牽涉不少工作人員,也是人群聚集,要求藝團自己詢問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並得到批准,才可確認是否能改變形式進行。錄影播放似乎也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人群聚集才是主因。但有一點令人不解,現在所有餐廳及公共場所,仍是人群聚集之處,人數一定比閉門錄影的人數更多,在這點是否可以有商榷之處?
負責資助的機關也深思熟慮,如果藝團只能取消活動而無法延期,仍可提交已支出費用的單據報銷,減少藝團受到的衝擊,共度時艱。不過藝團最痛心的不是金錢損失,而是心血的消殆,只要有可能也不願放手,堅持到最後。
與新冠疫症同行,抗疫常態化,暫時仍未看到能回到常態的日子,藝團除了解決當前演出遇到的問題,更應該立刻思考未來的路向,線上播放、網上劇場、微型小劇場演出等等,世界瞬息萬變,不能坐以待斃。
文:晴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