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 士
每天通勤,擠擁的巴士到達某幾個車站,總有固定的幾個乘客下車,然後在另外幾個車站,又會有那麼幾個固定的乘客上車。人如螻蟻,上上落落,在狹小的車廂裏,共同經歷短暫的時光。
小時候在家鄉,乘坐巴士(那裏叫“公交車”)是稀罕的事。車上有一名售票員,身上掛着軍綠色的斜挎布袋,裏面放的除了零錢,還有一疊疊不同顏色的車票。每當有乘客上車,售票員便粗聲粗氣地叫他們買票,乘客又在同一時間給售票員遞上零錢,“慢着來!”這三個字無數次在人群中響起,又在嘈雜的人聲裏淹沒。
後來到了現在居住的城市,則只有在大時大節跟母親和姐姐外出到較遠的地方時,才有機會坐巴士。還記得當時的車費才一元,於很多人來說可算是歷史了,於你是回憶。
升讀中學後,坐巴士成了日常。起初感覺自己已是大人了,獨自坐巴士上學,透過車窗看見行人路上的小學生,人一下子就自我膨脹起來,頭也抬得高高的。那時的你特別喜歡坐上司機旁邊的位置,一來是因為那座位上寫着“十二歲以下人士不能乘坐”;二來從那位置能清楚地看到路面情況,如同自己駕車一般。後來升讀的班級漸高,選擇的座位也越靠近車廂尾部的位置。
大學時期,乘坐巴士時,我喜歡看書。背包裏總會放着一本書,讀的都是名著,無他,就是奔着“名著”二字買的。在巴士上度過的碎片式的時間,你讀着不明所以的著作,看完一本又接着看另一本。當巴士駛過跨海的大橋時,紙頁上會被灑上車窗透進的金色陽光,你便知道快要到站了。
現在坐巴士,是感受平常日子的味道、感受平凡日子的踏實。
木 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