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施援以防坐食山崩
世紀疫症肆虐近兩年,沉重衝擊各行各業尤其中小企,僱員生計大受影響。特別最近一波疫情,旅遊消費黃金檔期一再泡湯,對本來稍有起色的經濟再予一記迎頭重擊,對普羅大眾的信心打擊較疫情爆發之初有過之而無不及,擔憂如何堅持“走完最後一公里”。
政府早前公佈年內推出八項支援措施,紓緩中小企經營壓力及就業人士困境。政府調撥廿三億元財政儲備以追加預算,有關財政預算修訂案昨以緊急程序完成立法。意味着八項支援措施可在短期內付諸行動,支援合資格企業及僱員撐下去。
有別於過去如消費卡、現金分享等普及性援助,今次當局推出的八項支援措施相對精準,主要支援低收入僱員及經營困難的企業,方便資金周轉,紓緩眼前壓力。最重要的意義是提振社會整體信心,穩定社會、團結力量,有利於日後把握經濟復甦機遇。
援助再非雨露均沾,肯定有人歡喜有人愁。近期坊間不少意見質疑去年度工作收益不超過職業稅免稅額十四萬四千元的受惠界線,認為覆蓋面不足,希望當局能擴寬受惠面。正如經濟財政司司長指出,政府庫房收入大減,去年及今年為應對疫情而實行赤字預算,另動用了澳基會一百億元,兩年已耗用了一千億元財儲,相當於由回歸至一二年的財儲水平。未來兩三年的經濟環境充滿未知數,當局需要預留充足彈藥應對隨時而至、層出不窮的危機。派糖容易,亦最能贏得掌聲,但大家都來分身家,以現時政府剛性開支及民生福利水平,數千億財儲用不了多久,何況法律規定財政儲備只能動用超額部分,是有底線的。
支援中小企撐下去,無疑有助保障僱員就業。中小企除面對資金壓力,更重要是欠缺市場活力。因此,當局在為中小企提供“金援”的同時,更應將精力多投放在協助中小企升級轉型、開拓市場。否則,單靠“金援”絕非長久之計。
疫情反覆不定,穩經濟、保民生是確保社會穩定的大前提,政府責無旁貸,但更需要全體澳人同心同德、互相扶持,方能克服逆境,迎接曙光。
夏 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