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協勞方冀推針對措施促生育
【本報消息】澳門生育率一再探底,社會協調常設委員會勞方執委柯麗香表示,低生育率的背後,最大影響因素是經濟就業的穩定性和育兒成本。政府應針對不同年齡層推出針對性措施,為待業青年創造就業機會,為適婚人士營造家庭友善環境。
柯麗香引述統計數據指出,回歸初澳門生育率是八百一十八人(每千名婦女)並一直穩步上升,與經濟發展和就業率頗為同步,但受到房價上升的制約,生育率在十二年後見頂並逐步回落,加上近年受新冠疫情衝擊,去年生育率更跌至回歸後的最低水平(七百五十六)。可見,當失業率上升,房價高企,青年生計和前景都不穩,便會遲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
柯麗香指出,青年是生育的主力,但現時十六至廿四歲的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九點六,廿五至卅四歲的失業率亦近百分之六,這兩類人群的失業狀況堪關注。
她稱,十六至廿四歲組以畢業生居多。為免失業青年對前景失去信心,對成家育兒感到困惑,動搖家庭觀念,建議政府為待業青年提供多次的工作實習機會,讓青年累積不同經驗和結交朋友,並從中找出自身的發展方向。
柯麗香指出,廿五至卅四歲組多為適婚或新婚的打工仔,為考慮到各行業不景氣,不少行業可能出現職場競爭加劇,甚至“內卷化”。高壓的職場文化對女士生育尤其不利,建議政府透過企業合作進行調查,了解有意生育的在職女士情況和面對的困難,並提供相關的生育諮詢輔導和協助,並適時檢視相關家庭友善措施,營造生育友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