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A04版:澳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標題導航
路環碼頭漁村情懷
京創新工場文化科技煥活力
高端零售配對會供五十職缺
粵政協凝聚愛國統一戰線
時尚廊推電消五折優惠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2 8月5日 星期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路環碼頭漁村情懷



船人街一帶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棚屋


路環碼頭附近有不少魚欄,現時仍保留風味。


上世紀三十至七十年代,路環碼頭最繁榮 熱鬧。


澳門漁業曾是經濟的重要支柱


繁盛時期,常有幾百條船隻停泊於船人街碼頭。


    繁盛時期數百船停泊

    路環碼頭漁村情懷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澳門昔日是一條小漁村。上世紀四十年代,澳門漁港已有相當名氣,澳門的漁業曾是社會經濟重要支柱,甚至與廣海、陽江、汕頭等漁港齊名。

    街名可聯想漁業

    其實從澳門不少街名都可聯想到漁業,以路環市中心的打纜街為例,街名源於昔日很多漁民在此修網結繩,故有“打纜”之稱。

    船人街,位於碼頭前地與水鴨街之間,曾經是熱鬧的漁村地段,近代因為澳門捕魚業日漸式微,空置的魚欄及商舖日漸增多,該地段周邊環境及建築外貌,仍然保持昔日漁村風味。

    棚屋富漁村風味

    船人街一帶建築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棚屋,建於海灣淺灘上,用條條木柱撐起屋子,再用木材簡單地搭建成屋,棚屋與村屋有不少相同之處,都是前舖後居,並設有曬晾台。

    昔日漁民出海作業後,把漁船駛回路環深水區停靠,然後用舢舨把裝滿漁獲的魚桶運至碼頭,漁工把魚桶拉到碼頭前地,再把魚獲賣給附近魚欄。魚欄把海鮮售至村落和澳氹兩地,一些則會留作自製鹹魚。

    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該區最繁榮時期,當時常住人口三千多人,捕漁業盛行,帶動區內經濟發展。由於漁民需要上岸補給用品,最繁盛時期,經常有幾百條船隻停泊於船人街碼頭。自澳氹大橋及路氹連貫公路通車後,路環碼頭功能亦逐漸改變。

    欲知更多詳情,立即掃碼欣賞。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