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top
第C08版:新園地 上一版3  
      本版標題導航
(紙上掌勺)海明威泡吧
(散策人間)高敏貓兒
(二弦)壓歲錢的回憶
(斷章寫義)“樂學”與“快樂教育”
(海外寄柬)棋迷
(杏林外史)呂后死於狂犬病嗎?
(古今亂炖)我的語文老師們
(一路向南)過年去哪兒?
(筆雯集)澳門是美食之都
     [ 設為首頁 ] | | [ 返回主頁 ] |
今日日期:     版面導航
當前報紙日期:
2025 1月24日 星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縮小 默认        

(斷章寫義)“樂學”與“快樂教育”

鏏 而

“樂學”與“快樂教育”

    如果說把“快樂教育”只是定義為瘋玩,傻玩,什麽都不學習,那絕對是對“快樂教育”的誤解。

    【摘自:〈國外的“快樂教育”真的是在愚民嗎?〉,作者:七喜,美經經濟,二○二三年一月三十一日】

    許多人常常片面地認為,西方文化代表“快樂教育”,而東方文化則是“精英教育”。當他們看到西方名牌高校的學生“廢寢忘餐”時,便會指出“快樂教育”無效,然後繼續鞭策孩子“苦學”。這種觀點無疑是對“快樂教育”的誤解。

    實際上,東方學者也有提倡“樂學”理念,至聖先師孔子便是“樂學”的代表。《論語》中強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因熱愛學習而自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由此可見,“快樂教育”並不是西方獨有的產物。快樂的核心不在於“無所事事”,而是“熱愛學習”。西方追求的“快樂教育”同樣並非無所事事,相反,他們很強調學習體驗,例如,去公園感受大自然;製作美食以了解烹調方法和營養成分;設計遊戲以培養交際能力和團隊精神。

    為了升學,我的兒子從傳統學校轉到了“快樂教育”的高中,實際上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輕鬆,因為需要完成的任務不少。我建議,他如果跟不上進度,可以尋找補習老師。兒子卻說:“AI也能代我做功課,但不會知道我自己想怎麼做!”我驚喜地發現,老師讓他明白“個人想法的重要性”。高中的時候,我比兒子懂更多化學元素符號和運算公式,但當生病時,兒子卻能和醫生討論藥物處方,我則對此一無所知。

    我深信“快樂教育”並非西方獨有的產物,而人們對學習的理解有異。期望我們也能重建孔子的“樂學”傳統,讓學子們均享“快樂教育”。

    鏏    而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