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頸鴴
悠然自得
上兩期介紹了鴴科中體型最大與顏值最高的代表,有大必有小,今期主角就是此科中的小個子。由於腳短頭圓,整個身形比例顯得略為微胖,這樣牠就成為鴴科中的萌值擔當,得意仔的代表“環頸鴴”。
環頸鴴(Kentish Plover)屬鴴形目鴴科鳥類,體長約十五至十七厘米,屬小型涉禽。由於其有一條顯著的白色頸帶貫穿頸與胸部,因而得此名。而大多數鴴科中雌雄鳥羽色相似,不易辨識,但環頸鴴則屬例外。牠們的嘴同為黑色,腳呈灰色,都有純白色頸帶及下腹;但在繁殖期雄鳥前額白色,與白色眉紋相連,上額有一黑斑,頭頂至後枕為淡鮮栗色,喙基至眼後有一道黑色過眼線及耳羽,胸帶黑色但不閉合,背部淡黃褐色。雌鳥頭頂、過眼帶、上半身則為一致的灰褐色,顯得牠較為素雅。
環頸鴴喜歡棲息在開闊海灣泥灘及水生生物豐富的河口地區及潮間帶,比較偏好水體較鹹的環境,特別喜歡在海邊沙灘和有沙石的岸邊活動,常單獨或小群出現。覓食時為典型的鴴類小碎步模式,先小跑一段、停下、再啄食,因此經常在灘塗上留下密密麻麻的小腳印。牠們主要以蠕蟲、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各種小型水生生物為食。
在育雛期間,環頸鴴有一特殊技能。當有其他動物或掠食者靠近巢穴時,牠們就會跳出巢邊,然後一仆一碌的向前走,同時散開翅膀在路邊掙扎,假裝折斷受傷一樣,這種擬傷的行為是為了誘使敵人離開巢穴,起到保護幼鳥之用。但其幼鳥為早熟型鳥類,出世後數小時便可自行走動,甚至比親鳥走得還快,更可自行覓食,話雖如此,其仍需親鳥的照顧及保護。
在澳門,環頸鴴為春秋過境遷徙鳥為主,主要出現在本澳各處灘塗及濕地,例如路環西堤生態保護一區及二區(本文圖片正是攝於此)、荔枝碗灘塗、路環市區沿海灘塗、九澳三聖灘、氹仔北安沿海灘塗等。由於環頸鴴體型小,又喜歡與其他鴴鷸類混群,拍攝時最好帶備望遠鏡,以便協助辨識及確定牠們位置,這樣就不需要頻繁地使用相機觀望,省電之餘又可更快地找到目標拍攝。